Dr. Rosalind Pearmain

满心——罗瑟琳.皮尔曼博士

(正念是指有意识、接受以及非评判性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情绪、思维和感觉)(摘自维基百科) 满心冥想是一种方法去培养我们通过以内心为中心向外与世界连接、向内与本源连接。我开始学习将注意力从自己感觉到的头脑活跃区轻柔地放下,降落到内心的无限空间。这种感觉就好像最深层次的生命脉动,像雷达那样,在每个当下对每件事都作出回应。我发现这就好像是我内在的乐器,一个微妙的器官,它可以共鸣、调节、放大和传输来自内在神性源泉的精美和暗示。无论何时,当我们感觉被生命深深地感动或触动时,正是心在提醒我们与存在的深刻连接。 通过冥想,内心所有的空间都打开,以致产生一种无限的感觉就好像宇宙存在内心。如果能够以一种纯净和充满爱的方式向内心的挚爱开放,相比于身体层面较粗质的感官,我们似乎能以一种更精微的方式感受到内心。这些感觉可以引导我们辨识出慧能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感知更多存在的美好和超越的领域。凝聚的品质、唱诗般的幸福,爱的各种不同表现,如同本身就是世界。当然,很多时候有一些超越理解的内容,只能说那是惊鸿一瞥,是一种味道,是前所未闻的空灵的音乐。 满心的生活意味着尽可能地保持与内心活力的连接,这样更多内在精微的反应可以被感受到以及遵循。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一种轻盈、温暖及轻松的暗示,会指示出一个方向或是答案以便跟从。然而要捕捉这一瞬间的反应,这种感觉发生在我用理性和充满防御的复杂思维去表达自己之前。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在过去几个月的教学当中我观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我发现用头脑和用心去授课的区别。当我用头脑去教时,内容常常会变得复杂而难以理解;但当我用心去教时,我所有的理解和知识都会被整合为一种真实而又更易理解的表达,而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触动人心。我真的不知道会出现什么,只是由它去,然后去感受内心并对那些学生开放,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在伦敦地铁里沉浸于内心的体验让我看到了对待周边乘客的不同状态:是带着评判性和用外表分类的目光去看他们,或者是突然对转变成具有同情心、真正感觉到通过我们的内心在共同分享生命以及这段旅程。。 更多地关注内心感受能够让我们更加开放地应对痛苦以及当今世界中难以忍受的因素。而勇气这个词和心之间似乎有直接的关联。某种程度上,内心无限的空间可以扩展至包含所有的事物,还能够仁慈地包容相互之间相反的事物,尽管我感觉这会是一生的工作。 满心是一种存在,一种对当下的临在,并以深入稳定的空间去开放接受自己或此刻的一切。这就像没有抵抗的臣服。这会有无限的帮助:让我陪伴患者渡过心理治疗的漫长而艰难的时间,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延误及突发事件;甚至顺从于酷热或寒冷的天气,以及完成艰巨的任务。这有点像放下所有东西而只是处于这一刻,然后到下一刻,像弹奏乐曲时一个接一个的音符。 心,具有无限的奥秘,对于感知的所有领域是如此灵敏,如此包罗万有,如此精确。我们越是能更多地生活在其领域上,我们就越能够与我们的本源一致,并拥有更大的智慧。最重要的是,心是温暖和喜悦的地方,就像家里的壁炉;它是欢乐和光明、意义和灵魂的源泉,是人类的真正居所。

Experience Heartfulness Articles

什么是满心?

玫瑰如何 展开它的内心 向世界奉献 它的美丽? 它以自身的存在 感受到光的鼓励, 否则 我们都会 太恐惧了 ——哈菲兹 (1320-1389) 近年来,对于正念概念的关注在临床医疗或非临床医疗方面都持续增加,以至于对这个术语的使用成为主流[1]。但是正念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包括感觉吗?“正念”的状态和“满心”的状态有何差异?[2]这些观念在我们生活的不同范畴扮演什么角色,物质、道德、精神或是其他? 我们如何定义或理解“满心”?一个可能的定义就是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是中心或控制源,并不是生理意义上作为血液泵送站的心脏,而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指引的灵性之心。[3]所以,通常在我们的人际交往和作出决定时,智力起着较小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在解决更为人性的问题时会“听从内心”而不是头脑——包括道德或精神层面的事情。 满心的一个定义来自印度教传统“超越”的概念。另一个定义来自梵文,是指宇宙中真理的声音。还有一个更深入的定义,就是“慈悲的正念”。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满心概念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被更多地运用,那就是与本我、或更高本我以及万事万物的连接。[4] 对于乔.卡巴金教授来说,正念和满心的区别——心和思维之间——并非惯常认定的截然不同。[5]此外,据称在许多东方语系中(包括梵文、藏文及中文)心和思想实际上是同义词。 在西方主流的概念中,心和思想是分离的,有时还是冲突的主体。心与思想的二元对立可以回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著作,他认为心和思想是不同的力量。思想或更确切地说理性思维最终被认为超越情绪和感觉(心)。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推理、思想与理性,在许多方面与他的导师及大师柏拉图的教义相背离,柏拉图保留着某种程度的神秘主义,信仰灵魂的前世及不朽。这种理性的哲学理论影响着迥异于阿奎奈及尼采的哲学家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西方思维有关思想的概念,这种概念在现代占据主导以及最终话语的优越地位。 鉴于这种思想与智力表面看起来的优势,那么由心指引意味着什么?满心的状态也被理解为“听从自己的良心”或内在的声音。“良心”的意念让人想起匹诺曹的故事,最早是卡洛·科洛迪所著,于1883年在意大利出版[6],在这里“良心”是一只蟋蟀。大多数人可能更熟悉迪士尼版本的木偶,一个木头做的小男孩,如果他说谎,鼻子会不断变长直到那个谎言像他脸上的鼻子那样显现;同样是那个木偶小男孩,他在很多情形下都迷失了并且变成了一头驴。要成为“真正的男孩”(或是人),他必须证明自己的勇敢,拥有勇气、表现出爱心以及牺牲精神——最终,匹诺曹救起了溺水的父亲,通过牺牲、无私和忘我而真正展现了他的爱。匹诺曹的故事可以作为满心的寓言:听从内心,内在的声音,忘我,变得无私并真正成为人。 很多学科,包括哲学和心理学,都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是什么令我们成为人?[7]是思考的能力让我们成为人吗?是我们拥有爱,希望及信仰的能力?是我们能够对他人有同情心?或者是内心的需求令我们努力成长并渴求某些超越?这些问题的答案自古以来都是研究人员、哲学家以及寻求者们苦苦思索的课题。 对我来说,满心的意思,并不是匹诺曹的故事,而是通过冥想的方式,通过内在的安宁和平静陶冶心灵,变得更人性化、更接近真实的本我,敞开心扉,对自己和其他所有人更有爱心、同情心以及更友善。因此,就像哈菲兹的诗句所说,满心意味着我们对那个可能性敞开心扉。今天我们的心会告诉我们什么?或许可以去聆听并看看会有什么可能性。 [1] 以下是来自剑桥词典对“正念”的两个定义 对某样东西有意识或觉知的能力或状态  通过将意识专注于当下的时刻而获得的一个精神状态,处于这个状态时,会平静地接受和认可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身体的感知。这样的方式被用作一种治疗手段。 可于以下网址查阅: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mindfulness (最后一次于2015年2月10日访问) [2] 有关这些概念及其相关讨论,请参考:阿兰·多尔蒂《从正念至满心》(巴尔博亚出版社,2014) [3] 活力或振动的区域。可以通过以下网址查看相关研究:http://www.heartmath.org/ [4] 来源:《冥想、正念、心灵与身体:东西方的视角》——R 辛格拉, D 约尔丹诺夫, M 奥特鲁普——第26届EFPSA大会——forskningsbasen.deff.dk [5] 乔.卡巴金,《正念入门:回到当下——你的生活》(2011),还可以参阅: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2008年修订版) [6] 意大利原著故事《匹诺曹历险记》是一个关于道德的黑暗故事,对于现代人几乎可以说是残酷的。无论如何,在原版故事中仙女最终把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为了奖励你的善心……男孩们听从父母并在父母困难无助时进行帮助,这样值得极大的嘉奖和赞美;即使他们未能作为服从及品行良好的典范。努力并在未来做得更好,你就会幸福。”《纽约客》有一篇关于匹诺曹的优美文章。http://www.newyorker.com/books/page-turner/original-pinocchio-really-says-lying [7] 勒内.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以其名言“我思故我在”著名,他是17世纪大陆理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他也以哲学二元论及在心理学方面的影响而闻名。